学而思网校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
10月21日,中国航天基金会与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向学而思网校授予“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荣誉称号。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学而思网校总经理刘庆逊等嘉宾出席活动。
(中国航天基金会与学而思网校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
此次战略合作是中国航天基金会首次与教育行业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度合作,是航天事业与教育事业携手向前的重要一步。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表示,航天强国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是航天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中国航天基金会之所以选择牵手学而思网校,不仅仅是看重学而思网校的口碑与沉淀,更是认可学而思网校“激发动力、培养能力”这一教育理念。
吴志坚表示,希望中国航天基金会在未来的合作中“用好学而思的资源、借助学而思的渠道、学习学而思的教育理念、运用学而思的教育方法”。双方通过强强联合来鼓励广大青少年解放好奇心、探索未知,持之以恒地追寻内心的“太空梦”,进而为培养航天人才做出共同努力。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现场发言)
为了帮助孩子们打开航空航天知识之门,发布会期间,学而思网校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南山宣布,“航天主题课程专区”即将在学而思网校官方APP内上线。该专区将集合多类与航天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包括日前发布的、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亲自担纲主讲的七堂公益航天课等内容。
公益航天课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支持和指导下研发的,全面呈现了以杨利伟为代表的真实航天员选拔、训练、太空生活、科研试验经历,详细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以及未来的宏伟蓝图。
专区内还有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天体物理学家李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行星科学家郑永春等权威专家为全国青少年准备的专题课程,总计超过50讲,涵盖榜样力量、播种梦想、知识普及、兴趣激发等方面。
接下来,学而思网校将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共同深耕课程内容研发,搭建科学合理的航天课程体系,进一步帮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航天历史、解读航天知识,为培养下一代中国航天接班人打下基础。
(学而思网校总经理刘庆逊现场致辞)
1956年10月8日,中国首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成立,我国航天事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历经60余载的发展,如今,我国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持之以恒、继往开来的精神更是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和对创新探索的坚持。
航天事业的前进不仅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正如学而思网校总经理刘庆逊在致辞中所说:“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给国人带来了强大的自豪感,也为一代代青少年注入了航天的梦想,让中国孩子的视野从眼前的世界扩展到广袤的宇宙。”作为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之一,学而思网校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助力孩子追求梦想、拓宽格局,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孩子找到发自内心的兴趣和能量,陪伴其成长。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过太空梦。”刘庆逊感慨道。学而思网校愿意成为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者,将仰望星空的理想和开拓寰宇的勇气传递给更多青少年。学而思网校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保持梦想的纯真,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不忘初心齐奋斗,砥砺前行再扬帆。作为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学而思网校将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紧密合作,持续发挥在线教育的专业优势,加强航空航天相关的课程研发,并努力发挥教育优势、平台优势与创新优势,在做好航空航天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的同时,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未来,学而思网校将继续帮助孩子们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问星逐梦、学海启航。
推荐阅读:东方经济新闻网
相关阅读
绿色引领发展 艺术赋能乡村

2018年,延平区乘着入选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的东风,立足生态、区位、人文及资源禀赋等优势,创建“古厝生态银行”机制,整合、盘活零散的古村、古厝等碎片
让利从不套路 哈弗H4至高14500元综合钜惠!

节气已过白露,气候也逐渐开始凉爽。“金九银十”原本是中国消费市场中首创的流行语,大意是指9月、10月是一年中的消费旺季,尤其是在买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时,这种从众
丁晓君新作《我的父母中国》《春晖》歌曲发行引瞩目

2020年7月31日著名京剧演员丁晓君推出了新作《我的父母中国》,《春晖》两首歌曲全网上线后,歌曲好评如潮。从整体歌曲基调来看,一个唱的是时代,一个唱的是个体,
阿里本地生活“一减九加”助力海口经济复苏

4月12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与海口市政府达成合作,阿里本地生活将在海口推行“一减九加”计划,包括:旗下“饿了么”平台降低服务佣金,为海口经济复苏注入“强心针
海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海南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海南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海南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海南网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